北京倡信律师事务所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咨询热线15210796290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法律知识

遗产继承:非婚子女能争夺财产继承遗产

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从法律、道德和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客观看待。

从法律层面看,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有明确依据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其中,“子女” 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这一规定的核心是平等保护所有子女的合法权益,不因出生形式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非婚生子女本身并无过错,他们的出生往往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法律赋予其继承权,本质上是对 “人” 的基本权利的保障,避免因父母的过错而剥夺子女应有的生存和发展权益,这恰恰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温度。

从道德层面看,应区分 “过错主体” 与 “权利主体”

将非婚生子女争取合法财产权益视为 “践踏道德”,实际上混淆了责任主体。道德谴责的对象应是导致非婚生育的过错方(如违反婚姻忠诚义务的父母),而非无辜的子女。


现代道德的核心内涵包括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要求非婚生子女 “因出身而让渡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歧视,违背了 “人生而平等” 的基本道德准则。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正是道德进步的体现 —— 不将上一代的过错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从社会层面看,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必要保护

在现实中,非婚生子女往往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偏见。法律赋予其继承权,是为了保障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基本权益,减少因出身带来的不公平。这种保护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当然,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破坏婚姻家庭的行为,但反对的方式不应是牺牲无辜子女的合法权利。区分 “对父母过错的谴责” 与 “对子女权利的保护”,才能形成更合理的价值观和社会共识。


总之,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是法律明确赋予的合法权利,保护这一权利既符合法律精神,也契合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不应被误解为 “践踏道德”。真正的道德,应当是对公平与正义的坚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权利的尊重。


从律师层面来看,非婚生子女继承权问题可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从法律依据、继承方式、证据要求等方面进行解读,具体如下12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其中 “子女” 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同时,《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这为非婚生子女享有继承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体现了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权益的保护,贯彻了平等公平原则。

  • 继承方式:在法定继承中,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一样,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一般应当均等分配遗产。若被继承人未立遗嘱,非婚生子女可与其他法定继承人按法定继承顺序和份额继承遗产。在遗嘱继承中,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非婚生子女继承其部分或全部遗产,只要遗嘱是合法有效的,非婚生子女就可按照遗嘱继承相应财产。

  • 证据要求:非婚生子女在主张继承权时,需要证明其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亲子关系,这是行使继承权的关键。通常可通过出生证明、亲子鉴定报告等证据来证实。若无法证明亲子关系,将无法获得遗产。

  • 特殊情况:如果婚生子女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尽到了主要的赡养义务,遗产分割时,婚生子女可以多分遗产;若非婚生子女有赡养能力却未尽赡养义务,则可以少分或不分遗产。另外,遗嘱在先,继承在后,如果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将遗产全部留给他人,非婚生子女则无法获得遗产。


非婚生子女享有合法的继承权,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但在实际行使继承权时,需遵循法律规定,提供相关证据,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赡养义务等。


声明: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
上一篇:离婚诉讼咨询:离婚诉讼与婚姻财产分割诉讼能否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