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倡信律师事务所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咨询热线15210796290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院判赔偿没钱赔会怎么样找父母吗

法院判赔偿没钱赔会怎么样,找父母吗

在司法实践中,当法院作出赔偿判决后,若被执行人没钱赔偿,情况会较为复杂,需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后续走向,以及是否会牵涉到其父母。

2023 年 10 月 9 日,在某小区内,罗某和张某的小儿子小罗骑自行车时,不慎将 60 多岁的陈某撞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小罗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陈某无责。事故发生后,陈某及其家人多次上门与罗某、张某就赔偿金额进行协商,可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陈某选择诉诸法院。由于小罗系未成年人,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由罗某和张某赔偿陈某医疗费等费用共计 5000 余元。罗某和张某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然而二审法院驳回了他们的上诉,维持原判。但判决生效后,罗某和张某仍然没有主动履行生效判决。
2024 年 8 月 6 日,陈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从被撞伤到申请强制执行,10 个月过去了陈某仍未拿到赔偿款,心里十分着急。案件立案后,承办法官非常重视,认真查阅一、二审判决书了解案件详情,并向陈某询问罗某、张某的家庭情况。执行过程中,承办法官多次电话传唤罗某、张某,但二人拒不到场,上门寻找也不见踪影。后来通过陈某提供的线索,得知了罗某、张某的去向。承办法官身着便装前往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罗某,先关心罗某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经济收入情况,在交流中了解到,罗某、张某虽然认可小罗撞到陈某的事实,也愿意承担责任,但他们认为陈某的医疗费用中有一部分是因陈某原有疾病产生的,双方对此存在争议,且他们对生效裁判文书也有意见,所以一直不肯履行判决义务。承办法官在关心病情后,向他们释法析理,告知若对判决有异议,可通过合法途径提起再审,但这并不影响生效判决的执行,若拒不履行将会面临更严重的法律惩戒措施。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罗某、张某表示虽然仍对判决保留意见,但会尊重生效判决的权威性,第二天主动到法院履行了相应义务,该案得以执行完毕。此案例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侵权导致他人受损时,监护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且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过沟通协调,促使监护人履行义务 。



一、被执行人自身的责任承担及法院执行措施
  1. 执行财产清查:法院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首先会全面清查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状况。这包括查询银行存款,查看被执行人在各大银行账户内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资金;调查房产信息,确认其名下有无房产,不管是住宅、商铺还是其他类型的不动产;排查车辆情况,看是否有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车辆。若发现有这些财产,法院有权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例如,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限制其资金流动,以便后续直接划扣相应款项用于赔偿;查封房产后,可通过司法拍卖程序将房产变现来支付赔偿款;扣押车辆后同样可进行拍卖处理。

  1. 收入执行:若被执行人有固定收入,如工资、租金收入、股息红利等,法院可向其工作单位、租户、相关金融机构等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工作单位每月按照一定比例从被执行人工资中扣除部分金额用于赔偿,直至赔偿款足额支付完毕;对于租金收入,要求租户将租金直接支付至法院指定账户;对于股息红利,由相关金融机构协助将被执行人应得的收益划转用于赔偿。

  1. 限制消费与信用惩戒:当被执行人确实没钱赔偿,且无其他可执行财产时,法院会采取限制消费措施。被执行人将不能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以上席位,不能入住星级酒店,不能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不能购买不动产或车辆等。同时,被执行人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老赖” 名单。这会对其个人信用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在贷款、信用卡申请、招投标、担任公司高管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比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银行查询其信用记录发现是失信被执行人,会直接拒绝贷款申请;在一些商业合作中,合作方得知其为失信被执行人,也会谨慎考虑甚至拒绝合作。

  1. 司法拘留与刑事责任(针对有能力拒不执行情况):若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却拒不执行,法院有权对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拘留期限一般为 15 日以下。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例如,被执行人明明有多处房产、大量存款,却通过转移、隐匿财产等手段逃避赔偿,经法院查证属实,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二、与父母的关联分析
  1. 一般情况(成年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被执行人是成年人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因自身行为导致的赔偿责任由其自己独立承担,父母没有法定的赔偿义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年满 18 周岁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例如,小张成年后与他人发生交通事故,经法院判决需赔偿对方损失,但小张以自己没钱为由,想让父母帮忙赔偿,这种情况下,从法律角度,其父母并无义务为其代偿。因为小张的债务是基于他自己的侵权行为产生,与父母的财产和责任相互独立。

  1. 特殊情况(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未成年人:若被执行人是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其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不过,如果监护人能够证明自己尽到了监护职责,可以适当减轻其侵权责任。例如,15 岁的小王在学校与同学打闹,致使同学受伤,经法院判决需支付赔偿款。由于小王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母作为监护人,通常要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小王的父母能证明在日常教育中已对小王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且在事发时学校也存在一定管理疏忽等情况,法院可能会酌情减轻其父母的赔偿责任。

  • 精神病人等:对于因精神疾病等原因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若其造成他人损害,其监护人(一般也是父母等近亲属)同样要承担侵权责任。赔偿顺序是先从该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比如,小李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在发病期间打伤他人,经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若小李名下有一些个人财产,如存款、房产份额等,先会用这些财产来赔偿受害人。若财产不足,其父母作为监护人需补足剩余赔偿金额。

  1. 父母自愿代偿情况:虽然父母没有法定的代偿义务,但在现实中,有些父母出于亲情等因素考虑,会自愿代替子女偿还赔偿款。这种情况下,法律并不禁止。父母自愿代偿的行为可以视为一种赠与行为,即父母将自己的财产赠与子女用于履行赔偿义务。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自愿代偿应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不存在受胁迫、欺诈等情形。若父母在代偿后反悔,一般情况下,基于赠与行为的不可撤销性(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很难要求返还已支付的赔偿款。

  1. 财产混同及恶意转移财产情况:若存在被执行人与父母财产混同的情况,例如家庭经营模式下,家庭财产界限模糊,被执行人的经营收入与家庭其他成员收入未明确区分,且赔偿债务与家庭经营活动有关,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认定家庭财产与被执行人财产存在关联,从而执行部分家庭财产用于赔偿。另外,如果有证据表明被执行人故意将自己的财产转移至父母名下以逃避赔偿责任,法院有权依法调查核实,一旦查实,可采取措施追回被转移的财产,并对被执行人及其协助转移财产的父母等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同样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例如,被执行人在得知自己即将面临大额赔偿判决时,将名下房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给父母,这种行为属于恶意转移财产,法院可通过撤销权诉讼等方式撤销该转让行为,将房产重新纳入可执行财产范围。

综上所述,法院判赔偿没钱赔时,被执行人首先会面临一系列执行措施及信用惩戒等后果。而是否会找父母,取决于被执行人是否为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是否存在财产混同、恶意转移财产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下成年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赔偿责任与父母无关。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各方都应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声明: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
上一篇:放弃继承就能免债?—— 万载县法院被继承人债务清偿案的法律解